〔撰文 / 簡永昌〕
為私募基金正名 啟動產官對話
近年來,隨著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漸趨完備,各領域的角色扮演更缺一不可,私募基金亦是如此。翁嘉盛說,縱使中華民國私募股權投資商業同業公會成立於2023年,但私募基金在台灣市場早行之有年,廣義來說如同大家所熟知的「創投」,私募基金亦是在不公開市場向少數特定投資人募集而成立的基金,但投資策略多以較晚期、成熟的新創為目標。
公會的成立,翁嘉盛認為是產業成功往前邁進的一步。「過去私募基金在經濟部工商登記行業別中並非單一獨立業別,」少了主管機關背書,即便市場上有私募基金運作,卻無法建立完善市場機制與獎勵規則,引入更多海內外資源投注強化國內創新創業生態成長。如今,公會不僅能成為私募基金與政府溝通的平台,更是躍上國際與海外私募基金交流的重要管道。
而私募基金背後,往往是由一群在特定領域上有專攻的專業人士所操刀,瞄準產業也各有不同,包括再生能源基金、健康照護基金等以產業別分類,又或是併購基金、重組基金等以執行策略作為劃分。但共通點通常是投資商業模式已趨成熟的企業,又或是介入在營運上需要轉型的公司,藉由取得被低估的公司多數股權,以管理團隊的產業知識、人脈鏈結等策略性調整體質,為日後出場或重新上市做準備。
縱使天使投資人、創投或私募基金在今日的市場中也開始游移在新創團隊發展的不同階段,但粗略來看,天使投資人多出現在新創種子階段,早期階段則由創投接棒,A、B輪至上市前(Pre-IPO)私募基金的角色才比較明顯。「可以說私募基金並不會直接與典型新創團隊有顯著關聯性,」翁嘉盛分析到,但在政府政策中,給予私募基金一個重要位置。
【本文未完】